“京東白條”“螞蟻花唄”想必大家都不陌生,對于手頭有點緊的小伙伴來說可謂是“江湖救急”之利器。但是不法分子就是抓住這一點冒充“京東白條”的客服布下騙局。
“您好!我是京東客服,您的京東白條未注銷,不注銷將影響您的個人征信并負相關法律責任!”當所謂的“京東客服”打來這樣一通電話,這就是“局”的開始。
案例一
家住杭州臨安青山的馬先生接到一個“075”開頭的陌生電話,對方自稱“京東客服”的工作人員,她告訴馬先生,因國家政策變化,要求馬先生關閉他的“京東白條”賬戶,否則將影響他的個人征信。
馬先生心想著自己都沒有使用過“京東白條”,為什么會影響征信。但是對方準確報出了他的信息,說得一板一眼,馬先生不知怎地就稀里糊涂地相信了對方。之后,“客服”要求馬先生通過手機應用商店下載了一個“Teams”APP,通過對方提供的會議號進行語音會議。馬先生為了盡快關閉“京東白條”賬戶,就按照對方的要求一步一步操作。
馬先生打開了屏幕共享,對方通過語音會議,告訴馬先生名下沒有開通“京東白條”,無法直接進行關閉!到此處,馬先生還是沒有意識到“沒有開通為何要關閉”這個邏輯問題,而是被對方稱“要影響個人征信”的結論嚇得不知所然。
對方繼續(xù)義正辭嚴地說道:因無法正常關閉,需要聯(lián)系“銀保監(jiān)會”,在對方的指引下,馬先生通過微信搜索“處理關閉”的小程序,在小程序上聯(lián)系上了所謂的“銀保監(jiān)會客服”,“銀保監(jiān)會客服”說由于馬先生使用過“微信微粒貸”,要求馬先生將“微粒貸”的貸款額度先借出來,再通過他們指定的還款渠道還進去,就可以順利關閉“京東白條”。
于是,馬先生將“微粒貸”里的16000元全部借出后,按照對方要求將錢轉到對方提供的指定還款賬戶中,轉賬成功后對方稱還未取消,需要繼續(xù)轉賬,馬先生這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,立即報警求助,最終損失16000元。
案例二
家住臨安於潛的楊女士接到一個陌生電話,對方自稱“京東客服”的工作人員,言談間準確報出了楊女士的個人信息。這讓楊女士對對方所說的話信任加分。之后,“客服”告訴楊女士,她之前使用的京東白條賬戶未注銷,如不及時注銷將產生高額利息,還將影響個人征信。
楊女士被對方所說的話給唬住了,按照對方的要求添加了QQ,殊不知已經掉進了騙子精心編織的“局”。
“客服”要求楊女士下載某視頻會議軟件,隨后又要求其開啟“共享屏幕”功能。對方稱需要對楊女士名下的錢進行資金核驗,楊女士信以為真,在客服的語音指導下,她將自己名下銀行卡的錢全部轉到了一張銀行卡內。
之后,“客服”向楊女士提供了一個安全賬戶,稱將其銀行卡內的10000元打到安全賬戶就能關閉“京東白條”,還承諾成功關閉后資金將全額返還。楊女士為了取消“京東白條”,向對方轉賬了10000元。沒想到轉賬成功后,對方又提出需要楊女士到貸款平臺貸款轉賬……正在這時,楊女士接到了銀行的轉賬核實電話,才發(fā)現(xiàn)自己被帶入對方設好的“騙局”中,立即報警求助,最終損失10000元。
詐騙手段分析
犯罪嫌疑人冒充“京東”客服,準確報出受害人的個人信息以騙取信任。隨后表示受害人如果不把曾經開通過的“京東白條”、“京東金條”等業(yè)務注銷,就會扣取使用費,進而可能影響征信,給受害人施壓,制造恐慌。征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犯罪嫌疑人正是利用這一點,讓受害人根據(jù)他們的指引一步步掉進精心設計的陷阱。
犯罪嫌疑人會利用“XX會議”、“XX投屏”、“XX通云”、“匯XX”等APP與受害人通話,同時要求屏幕共享,一步步引導受害人將京東白條里面的額度提取出來,甚至會繼續(xù)“引導”受害人從其他貸款平臺貸款,并將錢轉到犯罪嫌疑人指定的銀行賬戶,直至受害人意識到被騙方才罷休。
警方提示
如果有過貸款經歷,只要按時還清貸款,就不會影響到個人征信!個人征信無法人為修改,如果對個人征信有疑問,可到相應銀行營業(yè)廳進行咨詢。
一旦接到此類自稱網(wǎng)貸平臺(京東白條、支付寶、微粒貸)工作人員的電話,一定要提高警惕,對于存疑的事項,要登入官方平臺或向官方客服咨詢。
保管好個人信息!身份證號、驗證碼、銀行卡號和密碼等信息,一律保密,切勿輕易透露給他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