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(jù)最新一期《自然·通訊》雜志報道,韓國基礎科學研究所開發(fā)出一種突破性方法,可制備出毫米級晶粒、鏡面般光滑的石墨薄膜。晶粒尺寸約為傳統(tǒng)人造石墨的1萬倍,性能接近單晶石墨理論極限。這一成果有望推動高品質(zhì)石墨在熱管理、電子器件、先進電池等領域的應用邁向新臺階。
力學測試結(jié)果顯示,該石墨薄膜的楊氏模量達到969吉帕斯卡,拉伸強度1.29吉帕斯卡,接近單晶石墨的理論極限,平面熱導率高達2034瓦/米·開爾文,超過銅的水平,電導率高達22500西門子/厘米,刷新了宏觀人造石墨的性能紀錄。
石墨因優(yōu)異的電導率和熱導率,被廣泛用于電池負極、電磁屏蔽、催化和核技術(shù)等領域。但長期以來,傳統(tǒng)高溫處理聚合物薄膜或制備高取向熱解石墨的方法,得到的材料晶粒較小、密度不足、表面易起皺。這些缺陷制約了石墨在高端應用中的潛力。
針對這一難題,團隊提出“多孔基底”策略,即在石墨生長完成后,通過選擇性蒸發(fā)鎳-鉬合金中的鎳,形成海綿狀基底,從而顯著削弱了石墨與金屬表面的相互作用,也有效地消除了冷卻過程中的界面應力,防止薄膜形成皺紋或扭結(jié)。
新工藝可實現(xiàn)每秒6.2層的超高速生長,比傳統(tǒng)方法快20倍以上,適合大面積規(guī);a(chǎn)。此外,通過在金屬箔表面預先刻蝕圖案,還能將石墨薄膜定制成復雜形狀,例如用于機械測試的狗骨形試樣。這種可控性為定制化器件制造和實際應用提供了新可能。
該研究刷新了人造石墨的極限,使晶粒尺寸達到毫米級,可媲美稀有的天然石墨晶體。但與天然材料不同,這種薄膜在形狀、厚度和純度上都能精確控制,標志著材料設計與性能的重大飛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