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9日上午,四川雅安雨城區(qū)魚鱗壩,十余人拍照打卡時遇漲水,多人被沖走,目前7人遇難4人獲救。9日下午,當?shù)匚穆镁止ぷ魅藛T告訴記者,事發(fā)位置系一處水利設施,并非旅游景點。
網(wǎng)紅打卡點,居然成了悲劇的發(fā)生地!視頻顯示,河道的水位快速上漲,游客被困在河道中,不斷掙扎,但最終還是被大水沖走。這樣的場面讓人心痛,7人遇難背后,又是幾個家庭的沉痛淚水。
目前,事故還在調(diào)查中,到底是因為上游泄洪,還是暴雨導致的自然漲水,是事故的關鍵。如果是前者,那意味著泄洪前通知、疏散工作不到位,導致不知情的游客沒及時撤離,存在嚴重的安全管理失職。
即便不是上游泄洪,也該反思,為何一個本應該走水的河道,成了奪命的打卡點?
從視頻來看,事發(fā)地的河道中,有多個魚鱗狀半圓形狀水壩,湍急的河水沒過水壩,會形成獨特的流水景觀。所以盡管它不是旅游景點,依舊有很多游客絡繹不絕前來嬉戲打卡。
在大壩下游或者山區(qū)的河道,水流急、漲水快,行洪威力巨大,這原本應該是常識,敬畏自然,就應該遠離水域。當原本危險的河道成了浪漫有趣的網(wǎng)紅打卡點時,個中的危險無疑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。
7人遇難的悲劇再次敲響了警鐘:很多災難看起來似乎很遠,但不要以為它不會發(fā)生,更不要抱著僥幸心理,丟掉安全意識,對身邊的危險麻痹大意。
而要讓這樣的常識深入人心,靠的不應該是生命消逝的慘痛代價,而應該是常態(tài)化、嚴絲合縫的安全管理機制。
在此次事件中,當?shù)靥貏e提到,“從未對外宣傳過它(事發(fā)地)是景點”。不是旅游景點并不意味著可以放任不管,將它當一個“野生”的區(qū)域,放任游客玩耍而沒有任何防范措施。
據(jù)悉,在事發(fā)前一天,當?shù)叵铝撕艽蟮挠辏热缓拥缿蛩嬖诰薮箫L險,且每到周末就有很多游客前往,為何不能像景區(qū)一樣,構建常態(tài)化的安全防護機制?比如,設立警示牌,設置防護網(wǎng),安排值守人員勸返戲水的游客等。
值得一提的是,類似的悲劇早就不是個案了。
去年此時,四川彭州龍漕溝突發(fā)山洪,有游客來不及撤離被卷走,造成7人死亡;而就在這兩天,有學生去未開放的海域看海,被海浪卷走,3人失聯(lián);再往前幾天,有游客未經(jīng)批準穿越羅布泊無人區(qū),最終4人遇難……
悲劇一再上演,其中有游客自身疏忽和麻痹大意的原因,但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同樣不容忽視。
尤其是在社交媒體、短視頻時代,很多未開發(fā)的區(qū)域,雖然不是景區(qū),但在網(wǎng)紅打卡地的屬性加持下,具有了景區(qū)一樣的“引流”屬性,吸引著一些游客前往嬉戲玩耍,甚至探險獵奇,無形中放大了安全風險。
要避免悲劇上演,一方面,大眾要提升安全意識,避免貿(mào)然野外涉險;另一方面,除了加強安全避險的宣傳科普外,還應該強化安全管理,不要讓一些野生的網(wǎng)紅打卡地成為“燈下黑”?傊,要讓安全防線跟著人走,跟著潛在的危險走。